祁门红茶 > 祁红百科 > 祁红茶旅 >

寻找散落在祁门乡下的祁红茶源之旅

春风又绿了江南岸,春雨也滋润了徽州茶。在茶乡长大的我,始终对徽州的茶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每到春风渐暖,春林初盛,我内心蛰伏了一个冬季的活泼,都会在茶乡的原野里得到绽放。

这次来到历溪,是和吴总一起来参观“历溪红茶厂”的,我是第二次来到这个地方,本来是要拍些照片的,但厂里这天正好在打扫清理,维护设备,有些乱,为了维护企业的形象,便放弃了拍照,等下次去再补齐。历溪村子不大,却坐落在好大的一片开阔地上,历溪河和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两边新旧民居相对而建,井然有序,让人恍惚间有种“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的幽旷。

村口一棵枝繁叶茂的“佛手樟”,据说已历经了千余年。千余年的风霜红尘,它站在这里,不知看过了几多的人间兴衰,却依然生意盎然,站在它的面前,心中油然生出无穷的希望,它那满身的斑驳,难道不是成长的痕迹?

 

这条小巷,我亦是第二次拍了,站在同样的位置,这条幽深的小巷,尽头半闭的大门,和那门内曾经发生过的故事,都在我的遐想之中。每次遇上这样的小巷,我都会在巷口久久的凝视,会不会有一个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从小巷的深处款款的走来?

 

在吴总的带领下,我们穿弄走巷,去年来时在维修的几处古建,都已完工了,村子里显得很干净整洁。在走过一户人家的门前时,遇到一对推着炒茶用柴火的夫妻,淳朴敦厚,吴总绝对是个地保级的人物,走到哪里都有认识的人,毫无例外的,他和这对夫妻热情的打着招呼,彼此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这是村口的风水林,历溪的风水林是目前保存最完好,古树数量最多的徽州风水林之一,关于这片风水林,有些传说,令世代的当地人有所敬畏,风水林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人,应该是要有所敬畏的,没有敬畏,人类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通往村口小树林的一条小路,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极是贴合自然,左边是连绵的茶园,右边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良田美舍,风光无限。

 

村口的小树林,据说以前也有剧组来拍过抗战神剧,搭建的场景依稀可见,林中疏影横斜,阳光斑驳,林木疏密有致,是个好去处,这个地方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可圈可点的。

 

穿过小树林,就来到通往村外的这条小路上,同样是石头铺的路面,一边是参天的大树,一边是绿油油的茶园,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错落有致,说不上规模宏大,却有着茶乡的韵味。

走过那段有些古老的旧道,就出了村子了,这条小路是翻新过的,少了一些历史的味道,但置身在满目的绿色之中,何尝不是美景良天?

路口有座亭子,好像叫做“王村亭”,许是村里王姓为主吧,这里也是御医王典的故乡,也不知年代几何,安静的伫立在路口,远远望去,当真是“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此情此景,惹的人心潮起伏。

路旁的一丛新绿,刚从冬的萧索中茁壮而出,嫩绿的新叶惹人喜爱,让人有种莫名的震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虽小,但这顽强的生命力,不也同样激励着我们么?

离开了历溪村,我们驱车直奔早就向往的“降上”(降,在当地读gang,读音是抬杠的杠,是山岗上的意思,不是读jiang),山脚下的那个村子去年曾经到过一次,但没有上山到“降上”,这里是“黄山168徒步探险”的大本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为“黄山168”的到来,重新焕发了生机,我们没有在山脚停下,直接驱车沿着陡峭曲折的盘山公路到达“降上”。

说是一个村子,其实也就寥寥十几二十来户人家(没有细问,是自己看见后的估计,或许并不准确,总之是规模不甚大的意思),村子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黄山168”的标识,站在村前的这两棵古树前,回首远眺,远山近村,半山梯田,一览无余,直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在心中油然而生。这里也是祁红品质最好的产地之一,山高而缓,村子处在距山顶不远的一块缓坡上,视野开阔,空气清新,背后高山罗列,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左右群峰连绵,好一个胜地,此处若不出好茶,断无道理。

在我们下车的地方,有位大嫂正在自家的菜园里割青菜,那油绿的青菜让人垂涎不已,这样高海拔的山上种植的青菜,实在是天热至极,哪是我们平常能够吃得到的?很多农家吃不完的新鲜蔬菜,就煮熟了切碎晒干,做成梅干菜,梅干菜烧肉,是我们徽州一道极具特色的餐桌美味。山上的气温低,油菜花也才少少的开了数朵,听吴总说,要是油菜花盛开季节,从山顶远望下去,山下处处金黄,那才是美景。

这是在一户人家的房屋边上拍到的鸡,公鸡雄赳赳气昂昂,昂首挺胸的颇为神气,站在一群母鸡之中,大有睥睨天下的“英雄豪气”,母鸡则显得温顺良善多了,安静的在路边找食,这里的鸡不怕人,我走到它们身边,从容的调焦距,然后拍照,自始至终,它们都淡定自如。

我是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降上”的,若有机会,我会再来,要在这吃一餐纯粹的农家饭菜,体验一下归隐田园的心境。

下得山来,我们又去了“祁春红茶庄园”,这里也应是第二次来,第一次是和海峰一起来的,那次过来恰巧庄主不在。这次来,不仅参观了宽敞整洁的制茶车间,还和这里的首席制茶大师朱根生交流了一些制茶的经验和心得,吴总也是制茶的高手,各人相谈之下,倒也投机。

这是庄中的景致,古朴风雅,是个隐迹的好地方,看得出来,这里的主人应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整个庄园的布局依山傍水,顺势而为,整个山谷恬静自然,环境优雅。依着地势建了不少的水池,养了一些鸭和鹅,我们在走向车间的途中遇上了,却也不惧人,顾自大摇大摆的走路中间走过,那昂首挺胸的架势,俨然大将军。

特地拍下这张照片,是喜欢这幅对联的横批“做人做茶”,简单通俗的四个字,体现了一个茶人最简单的追求。这里是制茶车间的入口,里面比我上次来时有了一些变化,区域的划分和布置更合理,还新建成了实木板结构的发酵室,这是我目前看到的唯一的一个全木质结构的红茶发酵室。

祁春红茶庄园的首席制茶大师朱根生和吴总的合影,两位都是敦厚朴实的制茶人,和这样的人交往多了之后,时常会被他们淳朴真诚的笑容感染,比和那些爱玩套路的人相处,多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戒备,让人可以打开心扉说些真话。朱根生制茶大师曾是原祁门红茶长的制茶大师,后受聘于黄山市某知名茶企的红茶生产技师,也是该企业的红茶制作等标准制定者,是个一辈子和茶打交道的人,对茶的制作见解颇深,却为人低调,默默无闻,是我最敬佩的那种茶人之一。

这是庄主的书斋,也是庄主日常的办公场所,坐落在制茶车间和谷口之间的一个小山凹处,背靠小山,山势低缓柔和,最宜人居,前面一个池塘将书斋和大路远远隔开,中间只有一个小木桥相连,如此优雅,非大雅之人不能为之。

祁春红茶庄园的庄主——廖总,与其说廖总是个茶人,倒不如说是个艺术家来得更贴切,廖总曾是一位校长,从教多年,酷爱书画艺术,在他的办公室里琳琅满目的都是茶和制茶机械模型,除此之外就是字画书籍,笔墨画案,这个单独依山傍水而建的书斋,环境极是清幽,大有古人之风,这点很是让我羡慕,和廖总的交谈也颇多共鸣之处,奈何时间有限,未能畅谈,甚至没来得及坐下喝杯茶,却是憾事。

第二日,上午去了元谷茶业位于大坦乡的茶厂,这里地处大洪古道的入口,是处在群山之中的一个平坦开阔地,我想应是地名的由来吧。下午我们来到了祁红的发源地之一:石迹源。也是吴总的老家,一条并不宽敞的水泥路沿着溪流溯游而上,进入山口,山势渐高,一路颇多险峻之处,却也风景如画,因为是个阴天,山峰大多隐匿在云雾之中。

这是去年才立起来的标着村名的大石,字迹鲜艳夺目,随着祁红在市场的走俏,祁门的各级部门终于也意识到要打造祁红产业,吴总的茶厂就坐落在老家的村中间,是这里唯一的红茶厂,吴总的为人豪爽大气,颇得众人喜爱,石迹源的茶大多都是他收购后制作的,制作精良考究,我喝过很多次,我是很认可的。

这是石迹的村委会,房屋已经有些破旧了,栏杆上还挂着扶贫的标语条幅,可以想见,这里也曾贫穷,可是我们从村里走过时,很多人家都已经建了新房,有的还正在建,生活是得到了改善的,这里面或许也有得益于茶叶的收入吧!村民富裕起来了,村委会的房子还是以前的旧模样,侧面也反映了当地的村官倒是务实得很,这样的村官让人喜欢,不像其他地方,有了钱先把村委大楼建好,做个表面工程。

我们本准备从这里登山,去位于高山上的茶园,可惜天公不作美,才刚开始登山,就下起了不小的雨,我们没有带雨具,更没有带相机的防水用具,只能黯然折返,回到了位于村中间的吴总的“石迹源茶厂”,参观了制茶车间和设备。只是可惜的是,这天走访的两家茶厂都在进行茶季前的清理卫生和整护设备,有些杂乱,同样处于对企业形象的维护,因此都没有拍照。这天本来还要去另几家茶企走访的,只是因为都在忙,有的还出差在外,只能留待下次了。

我们最后一站来到了“义旺工夫红茶”家,“义旺”是一家老牌的祁红工夫红茶的精加工企业,在本地,甚至国内都很有些名气,“义旺”今年新扩建了厂房,我们来的时候,厂里正在紧张的安装设备。新厂房沿着马路一字排开,甚是气派,也能感受到企业的实力。这次的祁门二日之行,还有很多地方没去,但是希望在这个茶季,能多走访一些茶乡茶企,尤其是已经加入茶人社的茶企,将祁红最真实的生长环境、采制现场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也殷切的希望黄山其他区、县的茶人、茶企能主动的联系我,做一些茶乡的走访,我愿尽我的微薄之力,本着弘扬徽茶的初心,将我们徽茶最美的生长环境和茶人的真实生活展现给更多的人。

提示:请认准祁门红茶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95596096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祁门红茶试饮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9-5596-0961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