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红茶 > 祁红百科 > 祁门红茶历史 >

祁红的“历史之殇”

“祁门香”这个词,在我们的话题中已经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它的形成和由来,早已不是秘密,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种香,却始终未曾被人复制。这是因为形成“祁门香”的因素众多,包括茶树种、地理、环境、气候等等先天条件,和祁红稳定的制作工艺。

工业化的标准决定了祁门工夫红茶稳定的品质,这是现在很多地方的制茶人和宣扬纯手工制茶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祁红的制茶人,他们只是按照最标准的程序来制茶,从来不做创新,不是他们缺乏创造力,而是时代的背景,市场的需要决定了标准。

有人就会说了,这么好的原料在这种近乎呆板的程序里制成的茶,会不会丧失了祁红的特征?事实并非如此,祁门红茶特殊的“祁门香”之所以一直稳定呈现,并且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原因不仅仅来自于祁门当地的红黄土壤和云雾缭绕的气候,还包括被称为“祁门种”的储叶种茶树,稳定的工艺更是“祁门香”经典的保证。
“祁门香”它不是那种醉人的浓香,它是一种持续悠长的淡香,它既包含了其他红茶“包容”的特点,又秉承了自己的性格,它适合清饮,香气醇厚优雅,滋味甜绵如蜜,它有花香,但不浓烈,淡淡的若有若无,却让人欲罢不能,总要在那一口茶汤里去苦苦追寻。

祁门的山并不高大,在这片葱翠的山坡上出产的茶叶,一直被用来制作绿茶,直到1875年才被发现更适合做红茶。但是也不是所有祁门的茶叶都只适合做红茶,祁门凫峰的茶叶就适合做绿茶,却也同样是槠叶种。在芦溪,它又适合做安茶,这种介于红茶和黑茶之间茶类,在祁门的茶史上曾经显赫一时,风靡两广、东南亚和港台等地。

传统的祁门工夫红茶,它的制作工艺跟它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它的命运又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它曾经在国际市场上为国家赢得无数的荣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祁红一直是国家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为了维持出口的稳定和统一,它只能用工业化的程序来保证结果,因此,后期的结果决定了前期的制作过程,于是就有了“家家户户制作技术一致,绝对不能自己搞创新”这样的铁规。

几乎所有的茶区,都在强调自己的工艺独到特殊之处,最后才会有最好的茶叶,可是祁红的系统完全不一样,老一辈的茶人坚持:“越是严格按照工艺技术制作的,最后做出的茶叶越好,上世纪30年代吴觉农他们就定了规矩,破不得。”

精制,是祁门工夫红茶最核心的工艺程序,用数种不同的筛子筛,筛出来的茶叶越细,等级就越高。最后把同等级的、但是来自不同产地和采摘天气的茶叶拼在一起,这就是拼配,经过拼配后的祁红,可以让茶叶的品质、香气、滋味等达到最佳的状态。

随着印度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等的兴起,和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的萎缩,祁红也走入了低谷。中国也从计划经济迈入了市场经济,打破了国营垄断后的祁红,脆弱得像个无助的孩子,跌跌撞撞的不知路在何方,2005年,祁门茶厂改制失败,随之倒闭,急功近利的部分人,面对曾经辉煌、带着历史印记的老茶厂,丝毫没有留恋,苏联援建的厂房被彻底拆掉了,德国进口的机器当废铁卖了,当年有数千职工的祁门茶厂成了一片废墟,如今被开发成了楼盘。厂里的制茶高手散入民间,涌向了各个小作坊。

如今看来,当时的人何其短视,可是数十年来,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珍惜过历史的痕迹?能够传承下来的,只有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普通茶人,他们感恩祁门红茶曾经对这片土地的眷顾,也感恩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他们,默默的守护着祁红的每一道粗制、精制的工艺,也默默的记忆着祁红曾经的沉浮过往,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辉煌会再来。

1997年,茶科所的黄建琴带头研制出了“祁红香螺”,一种外形和碧螺春有些相似的红茶,这种红茶外形卷曲,金毫显露,香气高长,汤色红艳明亮。这种新型的祁红在外形上完全颠覆了传统工夫红茶的形状,经过几年的推广,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接着,祁红毛峰、祁红金针等新品类红茶在民间匠人的孜孜追求下相继出现,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红茶粗制后不再精制,而是经过低温做形,和绿茶的外观相似了。

也有人说,这种新型的祁红没有了传统工夫红茶稳定的含蓄香味。可是谁也不能否认,祁门原料的特殊性还在,那种优雅的甜香味还在,清淡而久长,还是祁门红茶熟悉的味道,这种特殊性无法仿造。红香螺问世之初卖了好价钱,很多传统工夫红茶的制作者改做了新型红茶。

历史的洪流总是滚滚向前的,祁红的工艺虽然几十年标准如一,从不改变,但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改变,很多事物也是需要发展前进的,就像人需要适应社会一样,祁红,也需要有适合生存的土壤在市场传承。

提示:请认准祁门红茶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95596096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祁门红茶试饮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9-5596-0961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