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茶”是祁门县曾经生产过的一种有名茶叶,民间称为“软垃茶”。安茶生产历史悠久,明永乐《祁阊志》就有软枝茶记载。
自1976年“祁门红茶”问世以后,安茶生产才逐渐衰落,至抗战开始的1937年,安茶最后一批生产为止,前后历经数百年。安茶色泽乌黑,汤浓微红,味香而涩。不仅为上乘饮料,且被视为良药,岭南中医诊方常用此茶作引,在广东和东南亚地区被尊为“圣茶”。
祁门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即吸引了无数的采购商人“入山求市”。唐懿宗成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马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邑之编户籍民五千四百余户,邑山多而田少,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书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由此可儿,祁门很宜于植茶且品质优良,并有一定商品生产。
唐代祁门、休宁、歙县所产茶叶以浮梁为集散地。据《元和郡县志》所载:“浮梁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余贯"产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著名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句,描述茶商从浮梁販茶到浔阳(九江)的情景,也佐证了浮梁当时的旺盛茶市。
祁门旧属浮梁,唐元和二年(公元765年)才由浮梁县和黟县(安徽)两县拨地建成阊门县,后改祁门县。而当时黟县仅划出赤山镇东北区(今祁门县城关区辖),浮梁县划地最多,现今的祁门南乡和西乡,几乎占全县面秧十分之六,而这十分之六,正是当年浮梁最富饶的产茶区。商人“前月浮梁买茶去",理所当然也包含了原属浮梁管辖后划归祁门县(建县与诗人所写“琶行"相隔五十一年)所产的优质茶叶在内。由此也可看出,祁门茶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加人了商品贸易的行列之中。
清光绪以前,祁门所产茶叶均是绿茶。1876年祁红改制成功以后,由于自然条件优异,品质独特,后来居上,竟然超过“闽红"、“宁红",在世界红茶中独树一帜。随后祁门县周围,包括浮梁在内也相率改制,产区逐渐扩大,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祁红生产和运销达到最盛时期,当时祁门、浮梁、至德(今安微东至县)三县,红茶常年产量在6万担以上,后来产区又包括贵池县(詈微),这四个县的红茶,统称“祁红。直至解放后,浮梁所产红茶才划为“浮红”。
“祁红”尚束问世以前,祁门所产绿茶中最有名气并被垄断多年的是“安茶”。何谓安茶?从说不一。现据有关安茶历史資料,提供欲知安茶者鉴识。
(一)仿六安茶制法,故曰“安茶”。已故重庆复旦大学首任茶叶糸王任、教授,前祁门茶叶改艮场场长(今祁门茶研所前身)胡浩川先生所著《祁红制造》、《祁红运输》:“祁门所产茶叶,除红茶为主要制品外,问有少数绿茶,以仿照六安茶之制法,遂袭称·茶,。每年约二千担至五千妲,专销广东"“祁门所产绿茶(安茶),除俱当地饮用,兼销广东。其运输路线,由阊河至饶州,出鄱阳湖,入贛江,而达赣州;易小船溯章水而上到犬庾(南安)登陆,越大庾岭(梅岭)入粤界南雄而至广州、佛山一带销售。然亦有于南雄至广州中途即行零星出售者"。傅宏镇(已故)先生《祁门之茶业》载:“红茶之外,尚有少数安茶之制造,此茶则概销于两广。制法与六安茶相仿佛,故名为'安茶,。严袼比较,则稍较粗放。如其南乡孙义顺之产品有百余年历史,在粤东颇负盛名,与'六名茶,并驾齐驱。岭南医士诊方常有以孙义顺茶叶为引者,亦可其珍贵,固亦有相当之价值也。“·今年(民国廿二年)出口三万八千五百箱,每箱五十斤计,仅一万九千二百五十担,该县所产除制造红茶外,尚有少数安茶之制造,为数仅二千担(此茶包括在一万儿千二百五十担之内〉,专运两广销售“。《皖贛红运视察报告书》(朱天修,民国廿禾年):“祁(门)至(德)浮(梁)三县茶叶产量,从无精确调查,每年各关糸方面所列产额数目字,系按红茶出口箱数,约略统计。其实产额除制红茶外,尚有毛峰、苏庄、南庄、安茶、绿茶等名称,每年亦有近万余担。”《中国茶业之经济调查》(民国廿六年二月全国经济委员会调查报告):“祁门除以红为主要产品外,亦产绿茶,可分三种,即:(甲)安茶,系仿制六安之茶,行销广东。从前产额约三千担左右。惟近来鲜有制之者。(乙)毛峰,行销本地及江西等邻省,产額约一千余担。(丙)绿毛茶,行销屯溪,由茶号收买后,其改制洋庄绿茶,运往外洋,产额约四千担。”《安徽茶叶史略》(许正,]960年安微史学第三期):“清光绪以前,祁门原制青茶(即指绿茶,作者注),运销两广,制法类似六安,俗称'安茶,,在粤东一带博得好评。”
(二)属安溪绿茶,称之'安茶。1960年《安徽日报》特约安微农学院陈椽教授编写《安徽经》写到祁红生产历史,据有关开料记载(该資料暂束找到):祁红原生产绿茶多属詈溪绿茶,故叫“安茶”。陈椽教授认为这本资料可靠,当时想法:一是宋初阿拉伯商人侵入泉州居住,运载泉州一带生产的茶叶回国;二是宋初泉州的茶叶作为页品;三是从广州出口的茶叶大多属闽南的绿茶;四是是余干巨(祁红创始人)从福建罢官回来改制红茶与福建绿茶不无关糸。是否定论,有待研究六安和安溪的绿茶生产历史,最早从广州出口的绿茶是安溪的还是六安的。
(三)“安徽茶”的简称为“安茶”。祁门县人程世瑞先生(现住祁门县城关新建路73号)1946年运最后一安茶三百担至广东佛山兴业茶行(祁门县南乡严圹王基嘉安茶号1937年生产的安茶)。在酒后余,程先生问及茶行区经理,为何把这种茶称作安茶?区经理用广式普通话答:“这个问题,您老板还不知道嘛?安茶就是指安徽茶,你们贵省所生产茶叶受到东南亚华侨和当地最欢迎的,就只这一种,本来大家都叫它为'安徽茶,,但这个.微,字很·不好认,南洋一带,更少有人认识它,同时根据我们口语和习惯,都不喜欢用两个字来称呼某某茶,于是便把'徽,字摒弃不用,简称为“安茶"了。
究竟安茶来源于何处?据笔者认为.仿制六,较为确切,有下两例为证:一是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资助资金的关奋发先生1983年寄给安徽省茶叶公司一篓陈安茶,篓内有底票、腰票、报单、面票。上有龙团佳印,并秋叶印为记,方是真孙义顺安茶,庶不致误。新安孙义顺谨启。"二是安茶号后代,祁门芦溪乡春光村中二队茶农汪寿康,现年近六十,据他介绍,孙义顺茶号,开始是黟县查、邵两开设,后来由现芦溪乡中埠生产队某人买下这块招牌。该号开设在店埠滩(现属芦溪乡)。汪寿康还保留了两张安茶号的标币,一是孙义顺号的报单,一是汪厚丰安茶号的,其内容为:“卫生詈茶。本号向在六安拣选雨前上上芽蕊,不惜资本,加工秘制,精益求精,特别改良。叶底较别号细嫩,食之浓厚味有幽香。能健精神,而可生津,并且益寿辟瘴。凡各界賜顾诸君,认明鹤鹿商标并主人图章,庶不致贻误。”图章椭园形,上刻“汪德崇新安祁南店埠滩”。
“安茶”专销广东,转售南洋。人们对“安茶”已达到迷信的程度,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不亻又把它当作饮料,而且奉为治百病的筠。为何两广产茶,靠近广东的的湖南、江西等陌也有茶叶运往发售,而唯独偏爱“安茶"9。
原来是“安茶”贵在一个陈字,它陈而不霉,陈而不烂,越陈茶味更醇。据安茶号老职工介绍:一般茶叶都以新鲜茶为贵,唯独安茶与此相反。经营安茶,制成后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能运往佛山出,转口输往南汗。他们有专门茶师,能检验出成茶的时期。当年的新是没人要的,两年的茶也不欢迎,只有存放三年的茶合。由于广东、南洋一带多湿热天气,人们不喜欢饮新茶,认为新茶火气犬,性燥热,易于引起心火,饮后有流鼻血,头脑昏胀,内心烦燥等症状。陈茶则不然,火气退尽,茶性昷和,味涩生津,祛邪辟暑,能产生一种药效,适合东南亚热带居民饮用,这是任何一种名茶都不能和它比拟的。
从1946年最后一批安茶运抵佛山,盛况空前,争相抢买,最后兴业茶行以每担240美元高价售给新加坡茶商,另一切应付给兴业茶行的开用和佣金。可一廊。安茶如此珍贵,它是怎样制成的呢?据店埠滩安茶号后裔介绍安茶制分为采摘、初制和精制。采摘在谷雨前后不超过十天左右,采下茅蕊和嫩小的生叶。初制杀青在铁锅内进行,杀青后在淺帘上搓猱成条·然后在烘上烘干,烘干用I.4尺的大铁锅装木蜒燃烧待到明火无烟时,烘笼置其上,烘干分初干和足干,足干后茶色泛黑有光泽。茶农初制后书毛茶售给茶号。精制由茶号进行,一般都顾江西河口茶司,用儿套半河口竹筛,筛分前如毛茶回软,先复烘再筛,筛分用1一9号筛顺序筛分,分为9个号头,用盘簸除各号茶中黄片,1一4号茶手工拣剔,书筛拣好的各号茶再次烘十,并在晴天晚上葑复烘的茶用竹簟摊于室外露一夜,次晨收起,用木甑置水锅上蒸软,趁热装入内衬有箬叶的园形篾篓中,用力压实,两姜对会为一小件(约l.25公斤),每三件用蔑芤成一长.条,置于木架上,覆以棉被,架下置火烘至足干,最后书]0长条用篾衬箬包装戈一大件,即为精制安荼,每大件重约37,5公斤。
“安茶”灭绝玉今已达五十余年,但长期以来广东及南洋一带人们仍在怀愈它,盼望能够复兴。为发展商品经济,增加产品种类,在保诅重点产品“祁红”出口任务前提下,适度恢复安茶生产,以满足东南亚一带人民生活需要,做到“祁红”“安茶”互存互荣,齐头并进,共同为祁门茶叶事业的繁荣,各作出自已独特的贡献,是祁门人民的愿望,也是茶业工作者的任务。1983年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关奋发光生寄来一篓保存几十年的陈安同时附言希望能恢复生产。自此以后,祁门县茶叶公司多次组织专人调查试制,随后县农业局郑纪农等科技久员,在祁门南乡芦溪安茶旧地进行试制生产,并在1988年全为的名优评比会上由于品质异,风袼独特,荣茯特等奖。安茶恢复生产,指日可待。
提示:请认准祁门红茶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95596096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祁门红茶试饮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历史名茶安茶的工艺与品质特征详解
下一篇:深山出圣茶 谁知安茶香